芬兰馆,一片冰心在玉壶
芬兰馆,一片冰心在玉壶
“Kirnu”(壶穴)是一个久远的地理概念——冰川时代,芬兰埋在数千米厚的冰层之下。随着冰川的消融,湍急的水流将巨石挤压进岩床中,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壶穴。冰层的移动也塑造了芬兰的海岸线、湖泊和岛屿。芬兰馆“冰壶”就来自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起源故事。
记者◎贾冬婷
2007年夏天,芬兰建筑师郭泰睦(Teemu Kurkela)在赫尔辛基附近租了座小岛度假。“我在海中央度过了一个星期。小船用4根粗重的缆绳捆绑着,以免暴风雨突袭。没有电,没有自来水。岛上也没有树,只有岩石、一个小池塘、一些飞鸟。”
小岛是理想的避世之所。郭泰睦对本刊说,芬兰有数以千计的岛屿,租岛屿是可行的。那个岛离赫尔辛基市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路程。他和朋友们就在这个四面环水的岛屿上远离了都市生活的喧嚣。
“我们在岛屿上做什么呢?就是要静下来观察大自然。空中的云仿佛不断变换形态的艺术品。海岸边的礁石形态各异。光影在水面起舞。鲈鱼的鳞片在阳光下闪动,让人心醉神迷。走进岛上小屋,小巧且幽暗,木头散发着清香。”
一天,他在岛上发现了一个有鱼游动的壶穴。冰川时代的壶穴往往藏在一些偏远的河床上,而这一个尤为明显,就像是巨人留下来的。回到办公室,就像厨师烹饪,郭泰睦将大自然的原始材料进行全新构造,“壶穴”等自然风物变成了“冰壶”。这一设计最终在104个世博会芬兰馆竞赛方案中胜出。
如一个巨型冰碗漂浮在水面中央,周围没有任何装饰。白天是一片静谧的白,晚上则散发出幽幽的蓝。芬兰馆总代表胡毅督(Pertti Huitu)更愿意称呼它为“冰壶”,他对本刊解释,这个中文名字来自中国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: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
芬兰馆是极简设计的代表。胡毅督认为,这正是芬兰设计的特点,也是“冰壶”入选的原因之一。“芬兰建筑的传统就是从纯粹自然中汲取创造性元素,以充满灵感的方式,关注环境,外形简洁,同时兼具功能性。”他自豪地说,赫尔辛基刚刚在11月25日被确立为2012年世界“设计之都”。
“冰壶”创造了一个海中小岛的意象。通过一座搭建在水上的木桥,参观者可进入这座人工岛屿。其实这个三维设计的岛并不是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,而是如岛上石头那般宛如天成。而那些在远处看去光洁平滑的外墙,近看则变成规则的一片一片,在不同角度的光线折射下熠熠发光,像鱼的鳞片。入口处的木质表面营造出遮阴效果,吸引游客迈步进入其中。内墙上覆盖着轻薄织物。木制地板形似码头,散发着松香味。站在内庭仰望,天空和云朵仿佛触手可及。
在高20米、宽60米的三层展馆内,芬兰馆围绕“优裕生活”、“才智”和“环境”三个紧密相联的元素诠释其口号——灵感分享。芬兰馆展览总监吕培德(Petri Ryoppy)对本刊说,结合本届世博会的“城市”主题,动线设计从芬兰今天的自然城市走向未来的梦幻之城。
一个海中央的岛屿,这与芬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呼应之处。芬兰素以 “千湖之国”著称,境内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8.8万个,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%。海岸线曲折蜿蜒,长达1100公里,沿海共有大小岛屿约17.9万个。负责展览设计的帕尔塔宁女士(Jaana Partanen)对本刊说,水和岛屿无疑是芬兰馆最核心的概念。比如一系列水的概念延伸:从芬兰北部拉普兰冰冻的雪水,到来自于上万个湖泊的淡水,再到绵延上千公里海岸线的海水,最后到清洁的城市饮用水。现实部分包括芬兰的当代城市实践,比如与中国合作的“数字生态城”,为老龄化社会提供的“积极生活村”等。而有关“梦幻之城”的想象更是天马行空,如能源和水的自给自足。